爱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金钥匙;没有爱,没有情感,就没有教育。班主任的工作是“以心灵塑造心灵”。如果班主任对学生冷漠,师生之间无“亲”可言,学生的心灵就会向班主任关闭,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无疑对教育工作极为不利。“感人心者,莫先乎情。”“情”是教育工作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。实践证明,要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,光讲道理不行,还要“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”,情理交融。只有这样,才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、温暖感、信赖感,才能使学生与班主任真正沟通情感。
班主任怎样才能同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,走进学生的心灵呢?
首先,要爱学生,了解关心学生,做学生的贴心人
学生在日常生活、学习和工作中总是渴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关怀体贴和热情帮助,并把这种关怀体贴和热情帮助当作是对自己的信任、鼓励和安慰。特别是在一个学生有困难的时候,这种关怀体贴帮助就更为重要。这时,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怀,多做一些“雪中送炭、雨中送伞”的实事,关心他们的进步和发展,尽力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。帮助学生的事无大小之分,学生遇到挫折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,学生生病时说上一句关切的话语……点点师爱就会形成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。学生的心灵之门打开了,我们发出的教育信息就能被他最大限度地接受,这样就容易与其建立起浓厚的真挚感情,且越久越深。有这一感情作为基础,学生往往会愉快地真心实意地的接受你提出的批评、鼓励、希望、要求。
其次,要理解学生,处处为学生着想,做到以心换心
任何一个学生在感情上都需要温暖、信任、尊重、关怀和理解。要开展好教育工作就必须满足学生这些感情上的需要。因此班主任凡事都应该设身处地,以心比心,理解学生的苦衷,体谅学生的难处,以求得心情上相通、感情上相融;切不可以班主任的权威压人,居高临下,发号施令,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同班主任离心离德,产生逆反心理,甚至会激化矛盾,使教育工作无法开展。
再次,要尊重学生,启发学生自尊自爱
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:自尊心和自爱心人皆有之。经验告诉我们,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、有过劣迹的学生、犯过错误的学生往往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、斥责和瞧不起。这样的学生就更需要别人的同情、关怀和帮助。班主任就更应该主动接近他们,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,给他们指出希望之路。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特别注意态度诚恳、感情真挚,这样才能真正感染他们,点燃他们自尊自爱的火花,使之痛改前非,重新树立进步、成功的希望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:“教育,首先是关怀备至地、深思熟虑地、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。”
我们班里有位学生,学习不认真,经常不写作业,常欺侮同学。同学都讨厌他,家长也常骂他。他感到自己孤立了,就更加乱来,无理取闹,经常打骂同学。转变这样的学生急于求成是不行的。我主动找机会接近他,先只聊天不谈别的,慢慢寻找最佳教育时机。有一次,他上课时肚子痛,我就派了两个平时常遭他欺侮的同学搀扶他去卫生院。这样一来使他感受到了同学的友谊,他开始反省自己平时打骂同学是不对的。渐渐地,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帮助,终于融化了他的冷漠,激起了他的自尊心。由此可见,自卑甚至是自弃的后进生同样有自尊心,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。这种希望往往是隐伏的、潜在的,仔细观察才会发现。因此,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,首先要尊重他的人格,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,要善于把严格与尊重结合起来,用真心和热情去感化他们,使他们的自尊心不断增强,从而激发起上进的强烈愿望,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帮助。否则,讽刺挖苦、斥责讥笑,就很有可能使其更加悲观失望、消沉下去,甚至“破罐子破摔”,走上歧途。所以,班主任要努力创造一种使后进生感受到处处是火热的心、温暖的手的真挚的情感氛围,使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即所谓“投之以桃李,报之以琼浆。”
最后,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,倾注满腔的“爱”
在班主任眼里,学生应个个可爱、可塑,不存在“不可雕的朽木”。对待后进生尤其应厚爱,因为他们心理脆弱,如果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往往更缺乏自信,哪怕班主任一个轻视的眼神就能熄灭他们心头的希望之火。班主任任何时候都不能歧视、挖苦学生,应该细心捕捉其点滴进步,适时予以鼓励、表扬,让其感觉“我也行,我能行”,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勇气。
热爱学生,是一个班主任应具备的高尚品质。“爱”是“情”的根源,“情”是爱的表露。有了深厚的“爱”,才能产生深厚的“情”。有位教育心理学家指出:“对学生的热情关心和真诚期望会激励自己的教育对象,造成戏剧性的教育后果。”这句话道出了情感因素在教育工作中的突出作用。所以,班主任要乐意跟学生交朋友,给学生以如沐春风般的亲切感,用博大的爱心、真情的期望、耐心的教诲去消除学生的戒心,唤起自信,温暖心灵。这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,是班主任也是全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。